5)第二十章 收购华美达带来的影响_重生香港做大亨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多了,周兴盛又不会分身术,忙得那叫一个焦头烂额。

  不过还好。当老板久了,处理起公司的问题来也逐渐得心应手,倒也没有到手忙脚乱的地步。

  谁重谁轻,哪个先处理,哪个后处理,周兴盛也都分得清楚。

  其它的产业先不提,很容易就能够搞掂。

  唯有“和兴置业”下的“和兴基建”很难搞,倒不是技术、管理班子、关系网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主要的实施者还是“长江基建”和“立信置业”,无论是技术、管理,还是在内地方面的关系,他们都能够搞定。“和兴基建”还是草创阶段,只能算是其中一个投资方而已。

  真正困难的,是资金方面的问题。

  基建项目,向来就是吃金大户,不是资本极其雄厚的大公司,根本就不敢去运作。

  基建,顾名思义,也就是基础建设,公路、铁路、码头、飞机场这些。当然,在内地的基建项目,一般都是公路建设和码头建设了,乡村公路、省道、国道、高速公路、各地出海口或江岸码头;铁路和飞机场是不用太多想了,是不太可能向市场开放的。也许有特殊情况,但极少,基本上都是国家建设。

  在这个方面,内地由于积贫积弱上百年,加上幅员辽阔、地貌复杂,别说完成联通全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了,就算是大致的建设,勉强能够形成及格的交通体系,倾国家之力没有个上百年也是完不成的。在后世,即便是开放了三十多年,完善的全国基础设施建设依然遥遥无期,很多地方公路都还没有通,还在走崎岖的山路。

  所以,引入外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了必须的途径。

  随便一条公路,水泥路也好,柏油路也好,在香港这些地方自然是没有多长,但在内地,那叫一个长啊,至少十数公里,动辄就是数千万、过亿、甚至数十亿人民币的都不在少数。以周兴盛现在的身家,就算全部拿出来投资也建不了多少里的公路,更别提还只是出一部分的资金。

  自然而然的,在基建项目上,周兴盛只能采取保守的策略,走一步看一步。

  在香港,李超人、包玉纲、霍英冬、方闰华这些商界大亨们,或多或少都参与了内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确很有赚头,另一方面就是在向内地政府示好了。

  周兴盛决定也加入到这个行列当中来,其实也是抱了和他们同样的心思,赚钱的同时示好内地。

  这个决定,是霍英冬等人邀请他一起打牌的时候,见过新华香港分社以及香港招商局的主要负责人之后突然有的。

  新华香港分社,明面上只是个互通有无的联络站,但是个人都知道它兼具着情报站的作用。这一任的社长是许家囤,曾经的苏省书记。至于香港招商局,别看挂了个香港的牌子,其实是正儿八经的内地政府的事业单位,由晚清洋务运动时期的驻港招商局演变而来,中国成立后,招商局的主要任务就是赚钱和招商引资。

  改革开放后,招商局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不仅影响力遍及亚洲,更是外资进入内地的一个渠道。

  1978年,招商局做了一件足以影响历史的大事,独自开发了中国内地第一个对外的工业区—————蛇、口工业区!

  说起来,周兴盛现在和招商局也算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了,周兴盛入股的招商银行其实就是招商局牵头创办的。其中,招商局常务副董事袁更起了重要的作用。(。。

  请收藏:https://m.lplc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