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百五十章 于成龙_明末锦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让朱宏三欣喜若狂的人正是于成龙,清朝唯一能个变态海瑞相比的清官于成龙。海瑞做了一辈子官,百姓送给他一个“海青天”的外号,而这个于成龙更是厉害,百姓送给他一个“于青菜”的外号。这个外号来自于成龙担任两江总督的职位上,两江总督是全天下最好的肥缺,于成龙担任两江总督竟然天天吃青菜、吃米糠,所以江南百姓才送给他这么一个外号。

  于成龙的廉洁程度和海瑞差不多,死后身边无一亲人,同僚清点其遗物是发现仅有靴、带和绨袍一领,碎银三两,钱二千,粟米五六斗,盐豆豉数钵,这种清廉程度大概也就那个海变态能比了。

  于成龙虽然和海瑞清廉程度差不多,但是在行政能力和为官之道上要比海瑞强上无数倍。海瑞就像三伏天的太阳,谁在他身边都会被烤死,所以海瑞不管干什么工作,都和上下级、同僚的关系处理不好,就连自己家中也不得安宁。

  而于成龙不同,于成龙很晚才出来做官,早已经看清这个世界的人情世故,所以官场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不能难为他,反而于成龙很会借势,用来完成自己的目的。所以在于成龙二十多年的仕途中,他很会处理和上级、同僚之间的关系。于成龙在广西当知县的时候,布政使金光祖在把于成龙评定为广西官员的楷模之后,又把于成龙评定成了“卓异”。有这样的领导,再加上不错的能力,还有一点小运气,于成龙才有后世那个“天下第一廉吏”的评语。

  不过这些都是后世的于成龙,现在的于成龙还是历史上的那个倒霉鬼,数次科举不中,没办法只好托门挖关系进了国子监,这个国立干部管理学院学习。

  明代当官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就是科举正途,就是按照童生、秀才、举人、进士这个台阶来,这种出身的官员出身高、学问大、后台硬(进士都有老师,一般来说都是大学士,副总理当你的老师,想不提拔都难啊!)。

  还有一种就是勋贵,也就是你祖宗当年跟着朱元璋卖命,所以成功后国家给你一个长期粮票。还有一些后世有战功封爵的勋贵,这些人的子女是可以直接当官的,不过只能出任武职,转文官那是想也不要想。

  第三种就是监生,顾名思义就是国子监的贡生。这种制度是科举制度的补充,因为科举只是考文章,有很多人考试不行,但是确实有能力,如果只有科举一条路那这些人才岂不是不能为国家所用?所以朱元璋规定,挑选府、州、县生员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思就是将人才贡献给皇帝。

  这种制度刚开始确实成为科举制度的良好补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好的制度也会变样。在明朝中期,

  请收藏:https://m.lplc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