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41章:玉米来了_绍宋之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老臣们的离开,固然令赵玖很伤感,但是这也是无法改变的人生规律,只能尽力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然后对待其他的老臣更加好一些。

  比如说吏部尚书陈公辅,一年里已经有三个月在请病假了。他自己虽然雄心壮志,但也明白岁月不饶人。于是,赵官家在与之恳切谈过之后,升任其为都省副相公,稍后让他以副国级领导人的身份退休。

  同时,他的好友李光则调回东京,任吏部尚书,不久之后也进入都省为副相,分担赵鼎的工作压力。

  枢密院那边情况更加紧急,工部尚书马扩也晋封枢密院同知,给张浚打下手——别说韩世忠干不了枢密院具体工作,就是干得了,征南这一仗下来,他和张浚也水火不容了。

  后又以礼部尚书赵元显为东南使相。以国子监祭酒陈康伯为礼部尚书,工部侍郎张九成为尚书。

  至于吕祉,也和万俟卨一样,前事既往不咎,重新当了河东路经略使,鉴于太原城的重要定位,绝对美差。

  剩下的人员地步不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这次人员调动有点大,但是大家也都理解,毕竟老臣凋零无可奈何。而靖康耻造成的中生代断代现象又十分严重。更重要的是,官家开疆拓土之后,大量官员空缺。偏偏又不能以次充好,因为地方官直接决定着一县甚至一州百姓的生死。

  于是,赵官家只好再做了一次他十分鄙视的行为,那就是以大量。大员子弟充任地方官。毕竟这些官宦公子道德底线总体来说还是要高一些的,而且从小跟着父亲,照着葫芦画瓢,应该也不会太差。

  比如赵鼎的长子赵汾就连升成两级为池州知州。

  再比如李光的长子,已经被胡寅调到燕京去任职权燕京府尹,再三夸奖他的建设才能。

  不过,这两位不仅是高官公子,也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不寒颤。

  君不见连杨万里这种小萝卜头都已经被派出去当知县了吗?

  因为宰执接连去世,此次科举虽然仍在东京举行,但是推迟了一个月。中秋过后的第一次大朝上,赵官家正式宣布明年迁都。

  从此之后,大宋以燕京为首都,东京为中都,长安为西都,杭州为南都。

  都省副相刘汲提前去了燕京,准备各种事宜。

  虽然并不设六部,但是一应府牙设备均按照开封府当年设置。

  这也成为本次科举的一大热门话题。还有很多文科举子甚至在讨论,会不会以四都制度来考点,又说,这是不是学习辽国的制度?

  武举学子们则有点儿闹腾的过分,因为东京并不是燕京,民风比较彪悍,空旷地带也多。大家比武也好,讨论也好,已经闹出不少动静来了,正店都被他们砸了几张桌子。搞得开封府胡宏百忙之中还得维稳。黑着脸明确告诉闹腾的武学举子,这又不是在

  请收藏:https://m.lplc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