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13章 辽东局势_明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到山海关外,并相机收复广宁、金州、海州、盖州。

  史料里的记载,这个建策非常粗略,似乎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如果将其形容为缩回拳头、再打出去,更容易理解。

  辽东巡抚丘禾嘉则建议用海岛之兵,收复广宁、义州、右屯三城。

  两大巡抚意见相左,兵部尚书梁廷栋拿不定主意,自然要咨询孙承宗。

  孙承宗是怎么说的呢?

  史料记载,孙承宗言:右屯城已隳,修筑而后可守。筑之,敌必至。必复大、小凌河,以接松、杏、锦州。锦州绕海而居敌,难陆运。而右屯之后即海,据此则粮可给,兵可聚,始得为发轫地。

  后世研究历史的人,多以这段话来断定,修建右屯和大、小凌河城是孙承宗的意思。

  可是对孙承宗这段话做一个细致分析的话,是这样的:

  第一,广宁、义州,暂且不修;

  第二,右屯重要,距海较近,便于运粮,应先筑守。但修筑右屯,敌军必来争。

  第三,为保右屯,还要修小凌河城与大凌河城,以成为其犄角。

  第四,大凌河城、小凌河城、右屯卫城、锦州城,以及松山、杏山、宁远纵串连接,加强宁锦防御体系。

  当上司提出了一件很难办、并且几乎不可能成功的任务时,身为下属不想去做,该怎么阻止呢?

  孙承宗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令人会心一笑?

  只可惜,这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国政大事,并不能令人笑的出来。

  孙承宗碰到了一个刚愎自用的上司,他的办法没有成功。

  【廷栋力主之,于是有大凌河筑城之议。】

  于是,修筑大凌河城的决议,在朝廷里被通过了。

  这件事真的是梁廷栋的主意吗?

  另有一份史料,可以证明孙承宗的无辜。

  大凌河之战后,兵科给事中孙三杰上了一份奏疏。

  【延儒首据揆路,欲用其私人孙元化、丘禾嘉而无术,则属梁廷栋藉破格用人之说,以为先资。明知元化、禾嘉无功,而冒节钺,不足服人,则设为复广宁,图金、复、海、盖之议。既而一事无成,惧干严谴,于是密主大凌之筑,聊以塞责。奉举国之精锐,付之一掷。第罢枢辅孙承宗以结其案,而丘禾嘉忽焉山、永,忽焉京卿矣!延儒之脱卸作用,何其神也!】

  这份奏疏里,直指周延儒、梁廷栋、孙元化、丘禾嘉等人的责任。

  甚至从这份奏疏里,可以看出孙元化为何会被崇祯处死。

  恐怕并非他招揽的东江镇叛变那么简单,孙元化在大凌河之战里的作为应该也是一项罪过。

  请收藏:https://m.lplc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