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47章 犁庭扫穴_海上升明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甚至是喜出望外了。

  “来两份!”

  毛奇龄拿出四枚铜元。

  报童接过铜元,迅速的扫了眼便收入口袋,然后递上一份还散着着新鲜墨香味的京报号外,又取出一份号外,拿在手里继续边扬边大声喊叫着。

  毛奇龄给王朝聘递了一份。

  “张阁老宝刀未老啊,督师作战,这么迅速就收复了辽沈,朝廷都没额外调派军队出关,就两辽的两镇御营,加上蒙古察哈尔、苏尼特以及朝鲜兵,还有耿仲明,以及一些野人女真,本以为指挥这么些人,怎么也得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甚至光是要把这些互不统属的人整合一起,就得几个月时间呢。”

  毛奇龄二十多岁,是小张皇后的舅家表弟,也是绍兴侯毛有伦的侄子,虽然年轻,却是极有才名,兄弟三个并称江东三毛。

  他也在国史馆做编修。

  皇帝新设国史馆,组织了许多学者官员全面编写大明开国到崇祯上吊这二百多年十六帝的历史。

  在编修国史的同时,皇帝还让他们编写《绍天字典》《绍天正音》《绍天农历》等几本书。

  也算是捎带一起。

  朱元璋开国后曾让人编洪武正韵,一经中原雅音为定,不过这本编成的书却让朱元璋很不满,与他期望的正音相差很远,然后再编成的新书,仍不能让他满意,最后把韵会定正更名洪武通韵,取代正韵味颁行。

  朱元璋本意是根除旧韵蛮音,恢复中原正音。

  所谓正音,其实就是官话,朝廷推广的普通话,不同时期,官话各不同,甚至还有读书音和官话的不同区分。

  明初,中原雅音,当成中原实际汉语,不过朝廷认定的中原雅音是未受北方戎狄影响的汉语,当时的江淮地区中原之音相对纯正。所以当时北方有两种并行的读音系统,一是代表官话的,一个是代表方言的,也可以说一个是读书音,一个是说话音。

  这东西其实也很好理解,普通话跟方言嘛。明初官话是南京音,但朱棣迁都北京,经过二百多年后,其实现在变化还是很大的。

  朱以海让编绍天正音,是要推广普通话,他要求以北京话做为读书音,同时也是官话统一标准,所有科举考试,以及当官、做吏的,都要学习官话,并熟练掌握北京官话。

  军队的士兵,入伍后也要学习官话,甚至扫盲。

  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是让帝国更有凝聚力,南北东西差异更小,要不然许多南人到北地做官,听不懂当地百姓说话,他说的话当地百姓也听不懂,这当然是不行的。

  虽说还有统一的文字,但终究还是有不足。

  修订官话标准,全面推广,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至于说绍天字典,其实也是附带的,以新的绍天正音为标准,收字为主,为字词提供音韵、意思解释、例句、用法等,做为一本

  请收藏:https://m.lplc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