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13章 格局_海上升明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于科举大省的江西、江南、福建、浙江这几省来说,这分省定额会让他们更加内卷,他们省内的举子只能争夺本省的进士名额了,假如江西只有二十个进士名额,哪怕江西的第二十一名,成绩比其它省的好再多,也不能录取了。

  这明显是出于大一统的考虑,比起南北榜和南北中榜更进一步。

  另外,太子还宣布,各省在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外,将新增一个省级机构提学使司,其长官为提督学政,为正三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管理省内学校。

  提学只管考试和教育不理民政,督抚和布按不得再干预提学职事,所有涉及学校、学生的事务,都统归提学管理。

  而各地学生,秀才举人等犯事,亦须先报之提学,由他们革除功名,然后交由法司处置,而不再需要报请礼部。

  这个提督学政,是之前的提学厅厅长,而在崇祯以前,明朝最早是在布政使司下设立儒学提举司,设提学官,由按察副使或佥事担任,南北直隶是用监察御史一名任提学官。

  景泰年曾废止,天顺又恢复。

  总体讲,以前的提学官不论品级还是职事,都不如现在的高。

  现在直接跟布、按两司平级,而且督抚、布按都不能干涉他们的职事,虽不是御史钦差,却是在地方上地位超然,有几分驻防御营提督的那种超然。

  提学使司现在是自成体系,虽是地方官,但不受督抚布按管辖,这就非常特殊。

  从取消南北榜到分省定额,再到试行吏员考试,然后是专设提学使司,又在各地取消原来的县府官学生员制度,改成以基本教育的小学校制度,以及招收高小毕业生和秀才为主的中高等学院。

  因为科举三年一科,科举、吏员考试又事关官吏,所以定的是学政三年一任,一般不连任,而是换省或换岗。

  这么大的事情,但在朝堂上却很低调的宣布,并很快在报纸上公布颁行。

  “省里又恢复三司了,提学使司取代了都指挥使司,文事取代武事,文教大兴,好事啊。”

  学城,一间茶楼里,一群待考举人在喝茶看报,来自江浙乌程的姚延启道。

  他的兄长姚延著却道,“这事情这么大,怎么悄无声息的就颁行了?”

  来自湖北黄冈的刘子壮道,“我看这可能是圣人旨意,这么大事,太子也不可能直接颁行吧?”

  他是刘源湛崇祯元年的同科举人,年纪比刘小几岁,但也四十多岁了,中举后又考了数科都没中进士,后又因战乱停考了几次,这次也是与表弟曹本荣一起来考试。

  在问津书院读书多年,后又与表弟游学于黄州河东书院,寒窗苦读三十载,这次来京考试志在必得,不料却碰到绍天朝建立以来最严一科了。

  以前一次录取进士一千多人,绍天朝已经开了

  请收藏:https://m.lplc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