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046章:你是学考古的_我在北大学考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苏亦的粮研所之行,收获满满,也累的一塌糊涂。

  沈明来直接编写了一段三字经,“六月天,大中午,在稻田,来插秧,真要命,幸好有,半月粉。”

  因为时间的关系,苏亦并没有麻烦钱咏文带他过去华农拜访梁家勉教授。

  虽然粮研所就在华农附近,但苏亦还是婉拒了钱咏文的提议。

  他想认识梁家勉教授,但却不愿意通过钱咏文的关系,毕竟,他现在是跟杨式挺学习,于情于理都应该通过杨老师的关系而非一面之缘的钱咏文。

  当然,钱咏文的好意却不能忘,所以,当天下午,苏亦又拉着沈明继续在稻田里面插秧了。

  代价就是包圆沈明半个月的肠粉。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沈明的“三字经”。

  去了一趟粮研所,又拜访了省博一些老师之后,苏亦的石峡稻遗迹相关论文终于可以动笔了。

  粗稿完成之后,苏亦又去找杨式挺等对方点评。

  “你之前给我的论文大纲,主要提到两点,第一是石峡栽培稻遗迹的发现和鉴定。而第二点则是从石质农具和栽培稻推测当时的农业发展阶段。第一部分,你的数据很详细,但第二部分,就显得有些单薄,石峡出土的农具方面你还要下一番功夫。”

  “咱们做考古的,研究稻作起源,并不是简单的研究而是古为今用,要通过栽培稻遗迹去推测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发展阶段,要知道,你是学考古学的,而非稻作学,咱们可以从考古的角度去追溯稻作起源,却不可能忽略考古的发现,不能本末倒置,这一点,你需要去观看一下郭老主编的中国史稿。”

  “除此之外,就是石峡稻遗迹的发现意义。这一点,你总结的挺好,我就不赘述了,主要还是第二部分,你需要补足一些资料,这一点,你去找老吴,他可以帮你,我这段时间需要处理佛山河宕遗址的发掘工作,所以,可能没时间兼顾你这边,希望你有一个心理准备,同样,你论文完成之后,可能要跟我一起去河宕遗址的工地了。”

  有了这样一通点评,苏亦只好继续修改论文了。

  然后继续翻看郭老的中国史稿,76年的时候,这书出了第一版。

  《中国史稿》是郭老主编,而非郭老亲自撰写。

  撰写者主要是社科院历史所的专家。

  六十年代的时候,这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存在了不少的争议。

  就曾经出现过郭老抄袭北大邹恒讲义的争议。

  这件事涉及到不少人。

  其中就包括实际负责主编尹哒。

  主要是编写组的人,招呼不打一声就直接把邹先生二十多万的讲义拿过来用,然后什么引用说明都没有,甚至也不跟北大这边打招呼,也没有联系邹先生本人。

  邹先生得知此事后就找时任北大副校长兼任历史系主任翦老。

  当时,翦老去找时

  请收藏:https://m.lplc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