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七章 稷下首辩战农家_真神武三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以一味的重一方而轻另一方,都是错误的。”

  袁基继续说道:“基曾听闻,农家认为应该重农抑商,认为商人是损耗社会财富的源头,认为商人不会创造财富,买贱卖贵,从中渔利。不仅如此,农民劳动多而收获少,商人却付出少而收获多,这种反差和对比会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不知许公,基说的可对?”

  许行点了点头,回道:“不错,先生对我农家学说知之甚深,既然先生已经知晓,可为何又要说农和商同样重要?”

  袁基笑了笑回道:“许公,基还听闻,农家另一道核心思想是顺民心,忠爱民,讲的是顺应民心,体恤疾苦,不可巧取豪夺,可对?”

  许行又点了点头,示意袁基继续。

  “那不知许公可否指点基,这顺民心,忠爱民的思想是从什么角度出发的?”袁基这个时候问道。

  许行思考了一下,他大概猜到袁基要怎么说了,然后叹了口气说道:“这条农家思想是从国家君王的角度出发的。”

  袁基笑了笑,于是对着许行拱手说道:“既然顺民心,忠爱民这道思想能从国家角度出发,为何许公以及诸位农家大贤,不能从国家角度考虑一下,到底应该是何为农何为商?”

  “对于国家来说,不管是农,商,兵,匠,甚至是大夫,王,都是一个国家组成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不管是农还是商都不能抑制。”

  “农夫为国家创造财富,耕种土地,种植粮食,此为国本,这一点毋容置疑,但是商人可交流货物,东边买来西边卖,这一点可大大刺激国家经济,国家经济强盛,则国自然强盛。”

  “当然,若是无农夫,则商人如无根浮萍一般,而农民若无商人倒卖货物,则也无利可获,所以二者不存在对立,而应该是相互依存。”

  “许公等农家大贤所担忧的,不过是商人多利,比之农民获利更多,但在基看来,商人所获之利无可厚非。”

  许行这个时候问道:“此话怎讲,商人不过投机取巧,倒卖货物就可获得大量利润,为何是无可厚非。”

  袁基回道:“许公可知,若是从我秦国运送特产货物到齐国,有多少路程,耗时几日,途中又会经历多少劫匪拦截,最终又能带多少利润返回秦国?”

  “所以,商人是重利,但是他们面对的危机更多,他们不愿意每日劳作,而是愿意面对危机,愿意承担风险,既然如此,他们承担了风险,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缴纳了税务,那他们获得更多的利润又有何不可呢?”

  “就和我秦国一般,我秦国军功,斩一首爵一级,非军功不能封侯,想要获得多大的利益,就要去冒多大的风险。”

  “所以,只需向百姓讲明商人的风险,自然不会出现农业劳动力流失的现象。”

  “在吾看来,把农和商处理的最好的人,就是春秋霸主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晋文公采取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策略,此举大大加强了晋国国力,从而实现春秋称霸,诸侯俯首。”

  许行点了点头,对袁基说道:“袁公所言,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从国之角度看问题,老夫受教了,老夫这关可过了,诸位老友,下一关谁来?”

  说着许行对袁基笑了笑,拱手一礼之后,就走上台。

  其实这种辩论只不过是比较基础的讨论而已,所以并不需要一家驳倒另一家,只要理论有理有据,对方认同即可。

  这时另一个声音从台上传来,“听先生此言,那不知先生又是如何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我纵横家呢?”

  袁基抬头看向台上,一位长髯老者正缓步走向讲池。

  ————————————————————————————————————

  郑玄府邸

  在袁基头顶突然显现出一个“智”字,郑玄看到之后,笑了笑喃喃说道:“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看来小师弟,已经获得诸圣对于“智”的认可,诸圣看待“智”,可非单纯智谋,而是能否明辨是非曲直。”

  请收藏:https://m.lplc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