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一章 万事俱备_国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到力曰年,共和国与美国建造的战舰总量至少翻番。而且各种战舰的排水量都会提高不少,使海军变得更加庞大与臃肿。让第三次世界大战变得更加残酷。

  客观的讲,这一观点没有错。

  问题是。换个,角度来看的话,就会有不同的发现。

  仍然拿海军的“造舰比赛”来说,受《斯德哥尔摩协议》影响。共和国与美国海军都不得不在严格的吨位限制下提升舰队作战能力因此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舰船设计、以及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发上。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没有《斯德哥尔摩协议》,共和国与美国海军肯定愿意建造吨位更大的航母、以增加舰载航空兵数量的方式来提升舰队攻击能力。而不是在螺旋电磁炮上投入数以千亿计的科研经费,因此螺旋电磁炮不大可能在0年代问世,也就很难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如果考虑到对地面战场的影响,螺旋电磁炮绝对算得上是集变战争面貌的革命性武器。类似的。还有基于螺旋磁感应推进系统的新式航空设备、基于流体碰力学的新式潜艇等等。

  即便不考虑新技术带来的影响,受海军发展方式与舰船建造方式变革影响,《斯德哥尔摩协议》的作用都非常有限。

  众所周知,进入引世纪之后,模块化技术首先在海军战舰上得到全面应用。到匆年代末,几乎所有战舰都采用了模块设计思路与建造方式。受此影响,从的年代初开始。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率先在发展方式上寻求变革,即想办法解决海军的一些固有缺点,提高海军的作战与使用效率。显然。出路就在模块化上。而最先得到应用的,就是由共和国海军首先搞出来的海上基地。

  暂且不说海上基地到底有多少意义。仅其发展思路就有无穷的价值。

  说得简单一点,在完全采用模块化设计原理之后,再也没有必要以“级型艘”等传统方式来为战舰定性,也就没有必要以单独的方式设计一种战舰,而是针对作战需求设计不同的功能模块,然后再在需要的时候将这些模块组装成战舰,从而最大限度的缩短战舰的建造周期。

  如果在和平时期,肯定没有哪支海军会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即便为同一作战需求,比如舰队防空作战,因为所面对的威胁、以及战术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拦截敌机与拦截导弹的战术要求就不一样,所以模块的具体性能肯定千差万别。而要针对各种作战环境设计一种模块,光是设计投入就非常惊人。比如共和国海军就在。沟年做了一次评估,将作战任务分成防空与反导、制海、支援、反潜与护航等口大类,然后按照瞅不同的威胁级别,要想应付所有作战情况。并且使战舰的作战效率最大化。至少需要设

  请收藏:https://m.lplc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