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43章 脸都不要了_我大明武德充沛但选择文化胜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攻讦。

  什么穿洋装啦,什么行洋礼啦,什么学洋文啦,统统都是十恶不赦的罪过。

  更有保守文人写对联讽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在这场清流盛宴中,跳得最欢的几人之一,就是一辈子和洋务派对着干的大儒李鸿藻。

  李鸿藻者名字看上去和李鸿章像是胞兄弟似的,实则是一对水火不容的政治对头。

  连带着,李鸿章的好友郭嵩焘也被他视为同党,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不过,如今的大清和历史上的大清已经截然不同了。

  作为湘军元老之一的郭嵩焘,如今正在李鸿章的幕府之中。

  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利用《大明时报》、《皇家地理》等开源情报研究国际大势,以便能早日找到一块可以复制左宗棠经验的土地。

  江南不是久居之地,去外海封王才是正路。

  李鸿章经过逆子的点拨,已经大彻大悟。

  所以郭嵩焘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再帮清朝去出使。

  相反,和李鸿章斗了一辈子,把郭嵩焘骂成通洋汉奸的李鸿藻,这一次却临危受命,担任起了去教化洋人的重担。

  他的级别可比郭嵩焘高多了,是和李鸿章一个级别的大员。

  所以李鸿藻出访西洋,是堪比1896年李鸿章出访的极高规格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因为历史上,郭嵩焘去欧洲,主要是因为“滇案”。

  简单来说,就是云南百姓打死了一个企图在中缅边境非法测绘,探查道路的英国公使翻译,从而引起的友邦惊诧。

  李鸿章与威妥玛在山东烟台签订中英《烟台条约》。

  清政府将“凶犯”正法,并开埠赔款之后,派郭嵩焘去向英国人道歉。

  而这一次,除了不知道哪儿蹦出来的伪突搞事情,最主要的是,清廷也要去向英国人赔罪,顺便尝试一下连洋制明的新方案。

  这次清廷要赔的罪可比“滇案”中死的一个公使翻译要大的多。

  这一次,英国公使死了一个参赞,二十多个武官,死的比朱富贵在天津杀头的还多。

  这当然不是因为杏贞支棱起来,袭击了英国公使馆,而是一场意外。

  至少清廷以为是意外。

  那是去年的事情了。

  两年多前的杏贞三十大寿上,英国公使阿礼国被粘杆处献上的罗马酒具深深震撼,认定在中国某处应该有当年罗马远征军留下的遗址,

  根据他的研究,认为这处遗址应该在甘肃某处。

  于是,在去年胡乱之前,他让自己的心腹,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赫伯特秘密组织了一支两百多人的考(掠)古(夺)队,前往丝绸之路古道探索。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将会提前30年发现敦煌莫高窟,解开尘封一千多年的宝藏。

  那么他们虽然没有找到罗马人的宝藏,也会大赚

  请收藏:https://m.lplc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