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99章 夏志新的大白免奶糖_我大明武德充沛但选择文化胜利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当奶糖甜蜜的滋味在舌尖化开,小男孩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他这辈子都没有吃过这么甜的东西。

  “这是蜂蜜吗?”

  小男孩问道,“我听姥姥说,蜂蜜是世界上最甜蜜的东西。”

  夏志新听不懂,只能回以微笑。

  夏志新看了看,小男孩头上虱子不是很多,便伸手揉了揉他的脑袋,然后将剩下的奶糖也留给了她,接着便钻回了汽车里。

  来自《大明时报》、《布达佩斯觉醒者报》、《匈奴人报》等报纸的记者,连忙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下了这组珍贵的照片。

  当然,后两者记者所用的照相机都是大明礼部外宣司的赠品,拍摄质量很差,相片很模糊,无法被用在军事侦查上面。

  但即便如此,这些相机也比英法德等欧洲大国的记者们手中的设备要小巧精良了。

  更不要说维也纳那些土包子记者了。

  他们甚至都没有能够普及照相机。

  ·

  “夏教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做……”

  匈牙利女人有些无奈道。

  夏志新笑着摇摇头,“但是,他们饿了,应该让他们吃东西,不是吗?冬梅。”

  冬梅,或者说马冬梅,是这个匈牙利女人诺拉·霍夫曼的中文名字。

  她是布达佩斯历史系的教授,曾经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凤都国子监交流学习过一年半,并且参与了蒙古高原的匈人溯源项目。

  她写的论文《山西北部匈奴文化与匈牙利文化的九点共同之处》,发表在《大明皇家期刊·人文历史》之上。

  《大明皇家期刊》是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期刊。

  虽然其中的《人文历史》子栏目尚不如《格物致知》、《岐黄之道》等等子栏目有影响力,但毫无疑问,作为第一个能够在《大明皇家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匈牙利学者,马冬梅在匈牙利国内获得了巨大的肯定。

  因此,她也被匈牙利政府安排作为大明使团的向导。

  马冬梅叹气道:“您不了解那些孩子,你给了他们食物,接下来就会有更多的孩子来骚扰我们的车队,难道您要给他们更多的食物吗?”

  “不,我会给他们一份工作。”

  夏志新断然的摇头道,“在大明有句古话,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比起只能缓解一时饥饿的食物,我们更希望他们能用自己的双手获得报酬。”

  对于夏志新说要让孩子工作,马冬梅倒是没有任何不好的看法。

  如今的欧洲,遍地都是童工工厂。

  儿童们在血汗工厂里面坐着远超身体可以负荷的劳动强度,饱受饥饿和疾病的折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一名童工,与食不果腹地在街头流浪,倒也说不上孰优孰劣。

  但是对于马冬梅这样的匈牙利精英来说,自然是前者更有吸引力,至少那样街上就不会乱糟糟了。

  从她的表情中,夏志新知道她误解了自己的意思。

  “大明将会在这里投资建厂,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匈牙利在大明朝贡体系经济网络中,将会有自己的位置。”

  夏志新强调道,

  “但大明的机器足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不需要连儿童也做牛马。

  正如你们那首民谣中唱的那样,匈牙利的人口太少了。

  孩子们必须要得到保护。

  你们想要在欧罗巴生存下来,慈父的帮助必不可少,但自己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圣上认为,匈人在欧洲,应该成为与德意志人、斯拉夫人一样强大的民族。”

  听着夏志新描绘的宏伟蓝图,马冬梅呼吸有些急促。

  她很清楚这位大明二品大员,礼部左侍郎兼国子监祭酒的分量。

  他说的话绝非无的放矢。

  某种意义上说,夏教授的话,便代表着“那位”的意志。

  他如果愿意帮助匈牙利……

  ·

  一路上果然如马冬梅所说,又陆续出现了不少匈牙利儿童向车队乞讨。

  好在匈牙利儿童倒是不像某些非洲国家的儿童,得到食物头也不回地走了,而没有得到食物的时候,会朝人吐口水,甚至砸车。

  大明使团分发了一些食物,孩子们千恩万谢。

  只是他们在感谢大明的先生们的仁慈的同时,还会在胸口画上十字,感谢上帝的帮助。

  这让不少大明随员非常不满。

  夏志新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请收藏:https://m.lplcw.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